欢迎访问beat365在线体育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 |  集团首页 | 

敬畏学术,追求卓越

beat365体育亚洲官网在线下载中国经济史系列讲座之“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”

发布日期:2019年12月20日 11:39 点击数:

2019年12月13日,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河南省特聘教授,河南省重点学科(中国古代史)第一带头人,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宋代研究所所长,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,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程民生教授应邀到beat365在线体育,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“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田晓忠副教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程民生教授提出,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农业、农村、农民色彩,中国农业有着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,或言农村、农民中诞生出大多数知识分子。因而,耕读文化是这一特征的精髓概念。耕读概念包含有个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双重含义,就个人而言,是指读书者和耕作者是同一人物,即躬耕躬读、半耕半读;就家庭而言,指一个家庭同时经营农业和学习读书,其成员一部分主要耕以生存,一部分主要是读以发展,读书者通常是子弟。自春秋时期民间教育兴起,孔子就力主区分耕读,及至战国时期孟子秉承读书做官的理念。他认为,在“重农”的农耕社会当中,耕读无法被断然分离,耕而读、读而耕的情况一直存在。先秦隐士耕种属于“士”而后“耕”,耕是隐的形式,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读模式。

接下来,程民生教授提出“耕读”二字联合,作为专词在宋代应运而生。随着唐后期士族门阀的瓦解,以及宋代社会的发展变革,在文化层面出现了三大新形式:一是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入仕;二是教育发达,文化普及,农民有学文化的热情和条件;三是大量的士子、落榜考生没有或未能科举入仕,沉淀在农村家乡,以新的面貌继续务农。因而,边耕边读、半耕半读成为常态。程教授认为,北宋后期官员唐庚的策论《耕读》为当时流行的耕读模式寻找历史依据,扫清理论障碍,为“耕读”一词和耕读理念鸣锣开道,大造舆论之势。到南宋,耕读一词进一步扩展,出现了许多“耕读”的室额,耕读的实践受到了士绅的高度赞扬。耕读理念形成并进入文化层面是耕读普遍展开的结晶。

在文化普及、科举发展的背景下,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了普遍现象,大致可分为两大类: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,如“耕隐”、将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的方式、将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等,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;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,这是“耕读”中新的主体,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式,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、不可能,耕读之余会亲自读书或督导子弟读书。程教授认为,耕读模式最有价值的内涵,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纷纷读书这一种自下而上的读书热潮。他列举了众多农民读书的实例,认为农民读书识字是生活的必需,而非是为了参加科举,把耕读作为人生之乐事,是耕读文化普及的前提之一和内在因素。他还提出,宋代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士农界限,而耕读合一理念与习俗的形成,是对孔子耕读分离的公然反叛与不屑,确属宋人大胆解放思想的表现。

程民生教授还论述了耕读文化的效应。他认为,对于知识分子和文化而言,耕作的实践有利于思维的创新和学问、创作题材与水平的提高,而知识、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,增添了农业的文化含量,促进了农业发展,耕读结合,提高了生产、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,又丰富了文化的实践经验,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,增强了阶层之间的对流性和代际之间的流动性。同时,他也提出,由于耕读文化并未实现实际意义上的“通天接地”,更多停留在对农村士绅和农民的控制层面,对于政治的积极影响有限,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地位,未能改变群体农民的命运,因此耕读文化不能评价过高。

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金芳先生对演讲作点评。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张锦鹏教授、薛政超教授、田晓忠副教授以及同学们就讲座相关内容向程教授请教。程教授作了精彩回答。讲座在同学们掌声中结束。

(beat365在线体育 供稿)

Scroll to Top